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小巨人”新格局已定,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怎么干?

张浩祥、陆辰佳 上海华略智库
2024-09-03



作者:张浩祥 华略智库新兴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陆辰佳 华略智库新兴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经理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 HUALUETT)


作为中小企业的领头羊,专精特新企业是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关键力量,也是助力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活力引擎。日前,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重磅出炉,我国“十四五”期间培育万家“小巨人”企业目标已提前完成。本次名单呈现出哪些特点?各地有何优秀培育经验值得参考?一起来看!全文5166字,阅读约13分钟

华略原创音频上线,欢迎收听音频版
7月26日,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杭州开幕。会上发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培育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8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21.5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四五”期间培育万家“小巨人”企业的任务已提前完成,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图1: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在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致辞


中小企业是我国创新创业创造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也是市场经济中数量最多、最富活力的群体。截至2022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量99.8%。其中,深耕专业细分领域、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强链补链固链稳链的专精特新企业,是这一群体的领头羊和排头兵,而进击的“小巨人”更以“补短板”“填空白”“破解卡脖子”的作用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是各经济大省、创新强市竞相争夺的强引擎、潜力股。


全景扫描:“小巨人”企业发展的动态特征
根据近期新鲜出炉的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全国共有3671家企业入选,累计认定数超1.2万家。与前四批相比,本次名单有以下几个突出变化和动态特征。


广东总量超越登顶,江苏增量霸屏榜首

从省级维度看,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于GDP排名靠前的省份。其中,广东此批共增加658家“小巨人”企业,累计培育总量超过浙江,排位上行至全国第一。值得关注的是,在“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前四位的省份中,仅江苏省内没有计划单列市存在,但凭借苏州(230家)、无锡(146家)、南京(107家)、常州(86家)、南通(64家)等城市“小巨人”数量的全面爆发,江苏第5批“小巨人”公示数量冠绝全国,占此批公示总数的1/5以上,并在五批总量上一举超越浙江、山东,升至全国第二。至此,“小巨人”总数前四强省排名由此前的浙粤鲁苏变为粤苏浙鲁。


表1 各省(市)1-5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排行榜(不考虑复核)


北京稳居第一,深圳超越上海,苏州强势崛起

从城市维度看,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前10名排序变动较大。其中,北京增量全国第二,总量仍居全国首位;深圳增量第一,总量超越上海排名全国第二;苏州名次进步最为明显,凭借230家增量一举超越宁波、杭州、重庆、武汉、成都、天津六大城市,从2022年全国第十跃升至全国第四。但整体而言,北上深三大城市断档领先地位仍未改变,第四至第十名城市间总量绝对值差距并不大。可以预见,未来各大城市“小巨人”数量之争会愈演愈烈,其背后的制造业之争、新兴产业之争、创新创业之争也将充分展开。

表2 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TOP 10城市名单(不考虑复核)

制造业领域超八成,工业基础领域超六成

从产业维度看,在大国战略博弈和硬科技竞合的时代背景下,“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在我国1.2万家“小巨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超1万家,占比达80%以上,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中,超60%的“小巨人”深耕工业基础领域,超50%的“小巨人”聚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新兴产业领域,行业分布较为集中,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支撑,已成为我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表3 2019-2022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领域分布情况变化


博采众长:“小巨人”培育的先进经验与启示建议
中国经济就像一片森林,既需要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这样体量巨大的“参天大树”,也需要“小而美”“小而精”并不断释放“大能量”的专精特新企业组成的“灌木丛”。多年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强省,以及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宁波等制造业强市均在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助力“小巨人”企业健康成长等方面作出大量有益探索,诸多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对此,我们总结凝练出6大方向、12点举措,供大家参考。


(一)强基固本,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1、分级筑牢培育库基本盘。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为进阶路径,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原则,调动不同行政级别的资源和力量为入库企业提供专业支持,引导企业从“小而多”走向“精而强”。如山东对符合梯度培育的专精特新产品、企业,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进行精准指导和企业服务,并依托工业云平台,完善入库企业运行监测机制,通过密切跟踪准确把握入库企业经营动态和变化趋势,加强运行研判和风险预警,精准做好政策储备,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


2、靶向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聚焦本地标志性产业链,着力提升“小巨人”企业技术原始创新力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引领力,靶向培育更多“小巨人”成长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配套专家”。如富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之称的宁波,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3家,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按照“关键核心技术-材料-零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培育思路,宁波谋划建设了化工新材料等10条标志性产业链,并以航母型企业为主体,通过技术支持、市场带动、人才支援等,孵化出一批新的单项冠军。如国内领先的光学产品制造企业——舜宇集团,聚焦光学产品制造、智能系统设计等核心环节,孵化出舜宇光电信息、舜宇车载光学技术等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图2: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二)生态重塑,以协同共生激活企业内在创新力


1、探索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新路径。积极响应并开展由教育部、工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部署的“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本地高校院所开展全方位校企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与本地产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如南京在全国率先打响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充分发挥本市科教资源集聚优势,通过建立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推动高校参与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建立科研联盟机制、实施高校工作团专项服务等方式,大力营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环境氛围,加快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城市。


2、布局建设生态融合型创新联合体。支持“小巨人”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动产业链上下游有关重点学科高校、重点平台、创新载体等高能级科技力量,针对产业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持续加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深度方案、生产深度产品的纵向创新能力。如苏州支持长光华芯发挥“小巨人”企业“出题者”作用,联合姑苏实验室、东南大学、浙大工研院、中科院医工所等12家成员单位共同组建苏州市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创新联合体,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攻关及创新成果转化。该联合体成立半年,便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成功将35W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送到生产线,实现大批量生产、出货。


(三)保驾护航,倾力打造专业化特色化服务体系


1、普惠性和精准化相结合。建立健全“专精特新百企行”服务机制,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专员队伍,以“保姆式+管家式”服务对各级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全覆盖走访;对“小巨人”企业设置“首席服务员”并开展“一对一”服务,确保企业对政策应知尽知、全面落地。比如上海普陀区探索建立了“系主任”“班主任”服务机制,将区内重点企业按产业领域分类并梳理出36个“系”,由相关区领导担任“系主任”,相关行业或街道镇、地区中心领导担任“班主任”,全力协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2、便利化和可达性相结合。持续加强公共服务平台、政策信息平台建设,支持平台联合定制包含全面诊断、技术创新、上市辅导等在内的中小企业专属服务,实现服务“一体化”供给、信息“一站式”汇聚。如广州在整合各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微双创示范基地等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集成式的“广州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集中提供信息、技术、创业、培训、融资、科研等多元服务。又如,苏州于2020年在全国首创“政策计算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个性化信息匹配服务,大幅降低了企业政策检索和兑现难度。


(四)金融赋能,持续深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1、提高金融服务覆盖度、渗透率。加强与地方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券商公司等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助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如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根据宁波产业特征和企业特定需求,创新打造“青创板”“科技创新板”“专精特新板”等特色板块,充分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之路,已经吸引近4000家企业挂牌展示、开展融资。


2、引导金融产品创新化、定制化。支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覆盖中小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专属服务,全方位满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融智、融信等需求。如深圳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打造“千帆企航”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品牌,并推出“小巨人”及专精特新企业专场活动,已为深圳超95%的国家级“小巨人”和65%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五)筑巢引凤,积极打造顶尖双创人才逐梦热土


1、提升人才引育精准度。探索制定并定期更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积极协调专精特新企业与周边高校、职业学校进行供需对接,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项目等。如北京通过定期梳理专精特新企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发布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一方面通过落户支持等措施助力“小巨人”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或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支持市属高校、职业院校开设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学科与课程,实施推广订单培养模式,更好满足专精特新企业用人需求。


2、赋能高端人才再成长。制定落实专业技术人才公共培训补贴政策,通过高端人才交流会、专精特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活动,帮助专精特新企业高管突破个人能力天花板,大幅提升公司管理能力。如北京积极组织专精特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领军人才公益特训等活动,围绕宏观背景及政策、数字化创新与升级路径、新兴资本市场管理、知识产权和专利权管理、数字化财税管理创新、品牌打造与能力提升等内容,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管提供系统指导和培训,为加入“小巨人”企业的高端人才突破能力天花板提供助力。


图3:2023年“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科技领军人才公益特训营在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开营


(六)向外托举,助力企业突破品牌国际扩张瓶颈


1、为企业“搭台唱戏”。积极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国际大型展会,通过与大型企业、市场营销领域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举办展会展览、制定产品推荐目录等,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助力各级专精特新企业创新产品及服务影响力提升。如北京积极组织企业参加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展会,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产品、技术展示平台,并通过北京电视台“走进专精特新”系列专访等渠道,协助企业讲好自主品牌故事,进一步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重点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品牌影响力较弱、认知度不足等发展瓶颈问题。


2、助企业“出海远航”。通过简化审批流程、积极协调对接等方式,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拓展全球市场,并通过“企业私董会”等活动支持有海外拓展经验的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区域沟通交流。如深圳为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抢下国际订单、开拓国际市场、扩张国际影响力,在举办深圳专精特新企业“一带一路”市场开拓座谈会之余,还为“小巨人”企业量身定制《深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内外市场开拓服务指南》,并积极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参与香港秋季电子产品展、德国国际太阳能技术展、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全球知名展会,已助力超3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走出国门。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
【原创】华略智库夏骥采访实录:沪苏“双11”地铁牵手后的朋友圈【原创】不一样的赋能成长:我们的新员工培训欢迎围观【原创】一篇好的原创文章应当具备哪“五感”?
【原创】创立8年,跻身长三角头部品牌,这家智库做对了什么?【原创】华略CEO寄语:新型智库研究员应当具备什么心态与素养?【热文】上海原市长徐匡迪:全球第一大港建成背后的故事【热文】没想到现在的县城都这样了【热文】市委书记:家里老人小孩生病要请假,别因工作留下终身遗憾【热文】刘忠范院士:只有通过企业家才能解决中国“卡脖子”问题【热文】市委书记精彩讲话:年轻干部要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